第135章帝师史浩

第135章帝师史浩

【喜欢的兄弟们请收藏推荐,雪漂谢过啦】

李继一脸谦虚的表情,“老伯,过奖了,可惜,光凭我一己之力,实在难以成此大计。小理”

老者听到李继的叹息,似笑非笑的看着李继说道,“那我倒要问你了,既然靠你自己难以成事,为何还要这么做?”

李继嘿嘿一笑,“老伯,这是我的一个想法,没有努力尝试过,怎么知道不能成功?我只是想做一个播种人,种下这颗种子。”

老者显然对于李继的论调颇感兴趣,“李子遇,那我再问你,你办这义学,有何目的?老夫以为,你必定不是为了教授几个蒙童少年识文断字这么简单吧。”

李继看了一眼老者,心中颇为奇怪,这老头看起来应该有些来历,问的问题也很直接,李继暗暗琢磨了下,这言语间可不能犯了什么忌讳。

“老伯,孔孟之道乃是大道,但是孔圣贤也说道——术业有专攻,所以我所兴办的义学与那些学塾不同,大道自然要学,这专攻的技艺也是同样要注重的。”

李继的回答出乎老者的意料,“李子遇,你所说的术业专攻,可否说来听听,有那些技艺。”

“先贤崇尚的六艺,其实大千世界何止六艺,博古通今的历史之学、天地万物的变化之学、万物之理的物理之学、救治苍生的医疗之学、经国济民的经济之学、辅助治国的统计之学、建邦造城的土木之学、开疆拓土的战争之学……”

李继一口气说了十几个专业名称,旁边的徐少峰更是闻所未闻,只得跟刘谦轻声请教,有些东西即便是刘谦也未听李继说起过,也只能解释一二而已。小理

又一次的意外,老者这会儿还是非常沉得住气,不过微微的点着头,显然对李继的回答非常的满意,对李继的称呼也更显亲切了。

“子遇的学识果然能能让人意外,前些时日,叶正则和小子曾与我言及子遇之才,我还颇有疑虑,今日看来,竟然更有甚之。”

李继一惊,叶适与这老者看来颇为熟悉,听他说起,老头的儿子还认识自己,一个名字已经呼之欲出。

李继忙起身,再次行了个大礼,说道,“晚辈李继见过史相国!”

听到李继称呼对方相国,刘谦和徐少峰吓一跳,他们两人自然是没法判断出这老者正是孝宗皇帝的老师、担任多年丞相之位的史浩。

对于一句话就让李继认出自己身份来,史浩波澜不惊的面容也有些惊讶,“看来子遇非但博学,还有急智,很好……很好”。

看到李继几个还站着,史浩示意他们坐下,“子遇,你们都坐下,我现在早已赋闲在家了,你们还是坐着说着,无需太过拘束。”

看到李继几个坐下,史浩才继续问道,“子遇,说说看你有何治国之道。”

李继有些郁闷,这老头没事冒出来让自己考试,也不知道想干啥,不过这可是个过硬的后台,此公历史评价极高,见识非同一般,朝中的盛名之士很多都是这老头提拔和推荐的,而且这老头还有一个优点,就是他推荐人向来不喜欢公开说,从不营党结私,史家后来一门三丞相两封王都承这老头的政治积淀(不过史家另外两个丞相却声名不咋地)。

这事其实后世早有很多定论,李继稍微整理了下思路,后世的很多定论非常尖锐,不大适合提出来,于是李继说道:“史公,这治国之道,不外乎严明律法、富国富民强兵。”

史浩点点头,示意李继继续说,这大道理上,能看到这些要点的人并不在少数。

“这严明律法之事,我朝大宋刑律制定已有百年,百年前的情形与当前的现状肯定是有不同之处的,所以,我以为当与时俱进,不断推进这律法的完善。”

“子遇可是认为当立新法?”

“史公,非也,这律法之事宜缓不宜急,不是废除旧法,而是在大宋刑律的基础上,可以以律法解释的办法来完善。”

史浩又问了问李继关于这律法解释的意思,这在现代可是常用的办法,国家颁布法令后,在针对其中的一些条款出一个解释性文件,这样就不会造成法律条文的滥用。

“子遇说的很好,说说你富国之论……”

“史公,南渡以来,我大宋仅有半壁江山,但是这赋税收入相比以前是不是少了?”

史浩想了想,“据我所知,未少!”

“土地少了,赋税未少,这是因为我朝农商并重之结果,商贾最重要的因素,是城市、是人口、是道路,勤修道路,道路所达之地,那里的经济就会慢慢兴起,所以以我之见,当勤修路、重农商、兴海贸。”

史浩显然对李继重商的想法有些疑虑,不过他自然是知道这重商于国是大有好处的,只是这商贾的地位,历朝历代都不高,毕竟唯利是图是经商的根本,这与孔孟之道所阐述的仁义道德有很大程度上的背离。

李继也看出史浩的疑虑,便说道,“史公,这商贾唯利是图是本性,孟子不也说过——穷着独善其身,负责兼善天下,兴义学、行大道,百姓都能声明大义,何愁民风不纯。”

李继这些话其实应证他现代的观念还是很不靠谱的,不过用孔孟之道来论证这个观点倒也是有根有据,史浩脸上也露出一丝认同的笑容。

“子遇,我听嘉王说起你现在还在经营海贸,以你的诗文功底,为何不事科举?”

李继对科举之事头痛的很,这时代科举可不是光考考诗词,还有策论之类的文章,李继虽然通过一年多学习,有很大的进步,不过要拿出来参加全国层面的国考,那就实在是勉为其难了。

于是李继说道:“史公,这科举之事我倒是不急,我以为,未来大宋的经济的增长当在海外,故而我想到海外诸国游历一番,远在大食、欧洲诸国都有先进的技艺,我国当取而用之。”

李继的雄心壮志又一次雷到了史浩,老头子的手指轻轻敲打着桌子,半响才说道:“子遇,老夫还有一事问你,这与金国之关系,你如何看待。”

李继知道这老头不是激进的北伐派,但是却对于恢复岳飞的冤案无比积极,自己的回答自然最好能符合他的思路,想了想说道:“史公,我大宋祖宗之地陷于敌手,此乃奇耻大辱,不过我朝尚无必胜之军、必胜之将,宜缓图之,富国强兵之日,才是我恢复河山之时。”

李继观察到自己这番言语后,史浩还是那张波澜不惊的面容,也不知道想些什么,过来片刻,史浩站起身来,活动了一下筋骨,哈哈一笑说道:“子遇,说的很好,今日与你一席谈话,颇合我心,我前番刚得到消息,官家奖赏这次剿灭水师的文书已经到枢密院了,好自为之,老夫告辞了。”

说罢,拱拱手转手就要下楼梯,却听到李继在后面说道:“史公,在下有一事相求,不知道史公可否答允?”

史浩有些奇怪的看着李继,李继知道自己如果说话不当难免引起误会,忙上前又施了个礼,“学生是想请史公为在下的义学提几个字,能有史公墨宝坐镇,定会让学子们感到读书的荣耀。”

史浩一听李继求的事情,本来绷紧的面孔一下子舒缓了下来,点点头说道:“子遇,此事有何困难,改日我差人送来就是,告辞了。”

史浩下了酒馆,李继便看到赵扩那家伙从旁边的一辆马车里探出头冲自己做了个鬼脸,李继保持着老师的风度,朝这家伙潇洒的招招手,目送史浩的车队离开。

史浩离开后,刘谦、徐少峰颇为兴奋,毕竟这史浩无论如何都算是大宋王朝最顶阶的高官,今日一见,果然气度不凡,不过很快他们两个就给李继打发了去继续招收学生,毕竟这是今天来这里的正事。

午后,路上人来人往,李继的招生广告今天的效果确实不错,到了傍晚收摊时分,已经招收到近50名面试合格的学生,刘谦对这里感觉良好,准备继续在这里招收两天学生。

李继趁着空闲,跟刘谦合计了一下,由于要考虑学生的吃饭问题,王同计算了一下,每天每个学生的吃饭钱需要平均花费10文,计划招收150名学生的话,一个月李继拨给刘谦学生饭钱、书籍钱100贯。

另外,李继在那批解救出来的妇女中,挑选二十个来个吃苦耐劳的,负责学校的日常打扫和厨房伙食供应,支付她们薪酬,学校的环境比较单纯,这也是李继考虑的因素,可以让这些可怜女子重新融入新生活之中。

王同顺便把学校的账目给管着,和刘谦商议好,若开支不足,另外在由李继拨给,至于刘谦和徐少峰的报酬,这两个人一脸郑重的表示要无偿参与到进行这场伟大的教育变革中去,对于这两个家伙表现出的热情,李继自然不能去扑灭,反正到时候依照各自的成绩,从海贸里分成就是了。

史浩此时已经到了秀王府,这会儿正和秀王赵昂在客厅闲聊,而赵昂比较喜欢的三儿子赵徽在旁边作陪,史浩现在虽然不再担任丞相的职务,不过作为孝宗继位的重要功臣,在朝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权威,即便是秀王也要对这老头客客气气的。

“史公,你此番来为嘉王物色老师,不知道太子可有什么吩咐,”秀王对于史浩特地跑到华亭来的目的,还是有些奇怪。

“禀秀王,太子特别关照老夫务必为嘉王找一个能担待的老师,我也是听嘉国公主说起嘉王在华亭有一个老师了,所以特地来看看的。”

“哦……史公说的是清越和嘉王在外面拜的那个诗词老师李继吧,此人在华亭学子中颇有一些名气,与我家几个小子都多有往来。”

“确实,今日我刚去见了见这年轻人,若我眼光不错的话,此子的才能足以担当嘉王的老师,假以时日,定是嘉王的肱骨之臣,不过年轻人不可太招摇,我当奏请官家,当给予一番磨砺,方能成为大才。”

秀王现在已经不怎么管家中杂事,所以对于史浩隐晦的暗示并没有太在意,不过旁边陪着这三公子赵徽听出这位史相国的意思,忙见机插话道:“史公,小子与李子遇平日多有往来。”

史浩看到赵徽倒是反应很快,微微点头表示嘉许。史浩第二天就匆匆离开了华亭,临行之时,让嘉王把亲手题写的“学以致用”的一幅字给李继送来了。

....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长风北望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耽美同人 长风北望
上一章下一章

第135章帝师史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