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

15-2

2:劝学

又是一年春天,米吉桥泡桐树,一树树烂漫的花,开得如火如荼。开过,也不管是不是有人曾经欣赏,有蜂蝶曾来采蜜。开过了,就潇潇洒洒的凋谢飘落。艳阳高照,春风浩荡,菜花黄梨花白桃花粉红,大千世界就是万紫千红的花海洋。

这天是农历二月十二,有儿有女早上坟,无儿无女等清明。大姑大爷带着幺幺米石種和米清泉,上松树梁子,祭扫父母的坟墓。米老爷的坟墓在翰林公进士公坟墓下第八排,他的两个夫人,原配罗氏夫人,填房欧氏夫人的坟墓在他左右。老爷过世六年了,墓园芳草萋萋,坟头上,一棵野生的柏树,曲虬玲珑,枝干横漫,已经长得有人的手臂粗了。涪城俗语:你要当官,你们家祖坟山有没有弯弯柏树?

上完坟,大姑叫下人带着幺幺、清泉娃回家,到学堂读书。山上风很大,春寒料峭,很冷。千万别把幺幺冻坏。幺幺今年快满七岁了,清泉娃七岁多一点。送清泉娃到学堂读书,幺幺也闹着要去,小孩,都这样,见人家做什么自己也要做。大姑就让他也去读。

米甫臣看大姑缩脖子唏嘘着,体贴的说:“大姑,要不你也回去吧,这山风割脸,别把你脸吹皴了。”

大姑执着说:“我跟你去给你的爸爸妈妈上坟。感谢他们,给我生养了你这么好的一个丈夫。居功至伟啊。”

米甫臣夸张的打一个寒颤,说:“肉麻肉麻,比寒冷更让我颤抖。不过有你这句话,爸爸妈妈泉下有知,也可以瞑目了。太冷了,你回去吧,还是照顾幺幺最要紧。等过几天天气晴好,再陪我去看望他们,好吗?”

实在很冷。女人春早,一见天气变暖,就早早的脱掉棉袄,换上了春装。到了这高山上,就会冷得受不了。大姑想想说:“也好。你也早点儿回来。我给你煮好吃的,我们喝点儿。”

温暖,好话一句三九暖啊。米甫臣感动的稀里哗啦,眼泪差点儿都下来了。他觉得自己就是爱的囚徒,一个连梦都不能乱做的囚徒。这就可以独自一人,到一个自己想去的地方去。

坟园里,烧香祭祖的人很多,各房的人都有。一个四岁多大的男孩儿,爬上一座坟墓,撩开裤子撒尿。她的妈妈,一个憔悴干瘪的女人,惊慌的大叫:“恨儿恨儿,你干什么,快下来。那是爷爷的坟墓。怎麽能在那里撒尿呢?谨防肚肚疼。”

大姑瞟眼一看,那是米万成的坟墓。那女人,大概就是过去的丫头青荷了。说:“甫臣,那是青荷吧?”

米甫臣看看说:“是千河婆婆。”米千河死了,一年以前,喝酒醉死的。现在青荷带着她五岁的女儿四岁的儿子,孤苦的艰难度日。

大姑瘪瘪嘴,不屑的说:“真是没文化,一个儿子,改什么不好,改一个桃儿杏儿的小名。她就是别扭。”

米甫臣纠正到:“是恨,仇恨的恨。”四川话,杏和恨很难分清。

大姑马上警觉,问道:“你怎麽知道?”

一不小心就说错话。米甫臣懊悔不已,说:“她女儿叫苦女子。”

冬天喝凉水,冷暖自心知。大姑知道她苦打哪儿来,又在恨着谁。带丫头默默下山去了。

祠堂东跨院正房,就是米家祠堂的家学。这是和祠堂一起建起来,已经有三百多年的老房子了。房子梁柱挑方,都是用名贵的金丝楠木做的,所以几百年了,还是坚固如初,没有虫蛀。几百年来,这里也一直都是书声琅琅,积累积攒着学堂的那种浓郁的书卷气。绣帘半卷,古砚微凹。当年,这里最兴旺的时候,据说有一百三十七个学生读书。家学,只收米氏家族的子孙,不要束修,纸笔墨砚自备。如果家里贫穷,没有,也可以向祠堂讨要。即便是大姑当年发蒙读书的时候,这里也有四十二个学生。前几年瘟疫流行,死的主要是孩子和老人。现在家学里只有十五个孩子。当然,这并不是说,米吉桥这一大姓人,一千四百多口,只有这么十来个适合学龄的儿童,是很多家庭,因为贫穷,不愿意把孩子送来读书。大姑叫米甫臣挨家挨户的说教动员,无奈人家说现在也不兴考试中举中进士了,读那么多书有什麽用,把孩子留在家里,少惹事不说,还可以使嘴帮家里干活。米甫臣苦口婆心,说:我们是翰林公进士公的子孙。

人家就抵一句:我们,不包括你。我们和你。不是一个们!

好吧,你们是翰林公进士公的子孙,要继承祖先的文化遗存,把你们书香门第的文脉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人家又抵一句:你们,不包括我。有用的田地金银,就全部让你们继承了,没用的书卷文化,就逼迫我们继承啊。百无一用是书生,你留一点工夫给我们的孩子种地吧。

我们大姑说,是上学年龄的孩子,都让他到学堂上学。读着看,能读书的孩子,就由祠堂供养着,考起哪里读齐哪里。读不进去,再回家种地。因材施教。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啊。

人家在说一句:我们,不是你们大姑。别以为你读书读出来了,老爷看重你,把我们大姑给了你。你现在姓米。骨子里你还是外姓。我们孩子就是读书读出来了,那么好的老爷,那么好的大姑在哪儿找去。别读成了米百家那样,文不能作书武不能打仗,还不愿意回家种地,他怎麽活啊。

米甫臣无奈,回家给大姑说了。大姑追问这是谁,简直不像话。米甫臣没有告诉他说这话的人是谁,觉得这代表了一种思潮。不是一个两个人这样在想。

读书无用。从进入民国以后,很多老百姓都这样想。愚昧啊,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岂是升官发财四个字就能概括。文字,是先祖们给我们留下的另一座长城,蒙古铁骑满清英雄而今安在?我们,还是说汉语写汉字的中国人。让我们的儿孙学好文化吧!

大姑想着,笑笑。这个米甫臣,什么时候也变得这样忧国忧民了。让米家子孙多读书,倒是很应该。现在祠堂所有的田地多了,也有钱了,可以有能力多供养子孙读书了。当然,不是在家学里,家学现在也教不了什么。

家学现在的老夫子是四房的米百宏。就是教发蒙的孩子读一些《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也教算数。现在不应考,就不再教八股制艺写文章。大姑过来,第一眼就看见幺幺米石種坐在第一排,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手拿一支毛笔,眼睛却没有看描红本,在看教室两边挂的画儿。大姑知道,那些画共是八幅:孟母三迁;木兰从军;悬梁刺股;老莱娱母;凿壁偷光;王祥卧冰;程门立雪;岳母刺字。幺幺现在看的那方向,应该是老莱娱母。幺幺是一个孝顺的孩子啊。可是树欲静风不止,子欲养亲不待。大姑心里呼喊:老爷,妈妈啊,你们看见了吗?我们幺幺在读书了。保佑他啊!

大姑,现在以一个招赘丈夫的米家女儿,代替弟弟米石種,实际管理着米家祠堂家族的大小事务,长房名下的近千亩田地,以及数以十万记的财产。心里不服她的人很多,说什么的都有。有人说大姑趁瘟疫流行,各家各房,医治病人要用钱,置办丧事要用钱,放高利贷印子钱,趁火打劫,巧取豪夺,压价购买族人土地的;有说大姑是故意不把老爷收养的儿子米石移带出山去,害死了那孩子的;有说她倒行逆施,误解老爷的心思,把老爷气死的;又说大姑心狠手辣,故意让米百家坐监狱,盘剥他们家的。说归说,说是把大姑的统治地位说不垮的。老爷的长房,现在有继承香火的儿子了,米石種是当然的继承人,族长。在他没有长大成人之前,长房的,祠堂的事务,只能由大姑掌管。不服,不行。

学堂里,老夫子米百宏,无意间扭头看见了大姑的丫头青凤青鸟,估计是大姑过来了。走几步,透过打开的窗户,看见大姑站在院子里。就想过来殷勤招呼。

大姑做手势,让他继续上课。

米百宏说:“好了,写了半天字,累了,都放下笔,对一会儿对子。”

在这十几个孩子中间,就数大姑的儿子米清泉最肯认真读书。特别是对对子,他喜欢而且对得工整。米百宏这时候出对子,就是要显摆一下清泉娃。

幺幺米石種,最怕的就是对对子,一听要对对子了,就说:“宏叔,我要喝水。”躲出来,就没有人管他了。

“去吧。”米百宏说。大姑千叮咛万嘱咐,对米石種要好好管教,但不能管得太严,特别不能违逆他的意思,惹他生气。他有病,是气火病。一生气就要脸色发青,嘴皮发乌,昏厥过去。惹他生气的人,不管他是谁,一律拖到祠堂,乱棍打死。

米石種一出来就看见大姑了,一头扑进大姑的怀里,问道:“大姑,你怎么也来了?”

大姑抚摸着弟弟,紧紧拥抱,慈祥的说:“我来看看我幺幺在好好读书没有,调皮捣蛋了没有,不听先生的话了没有。回去好打他屁股。”

“没有,先生说我字写得有起色呢。”米石種说。

青凤青鸟,和米清泉的跟班书童二莽子,过来侍候米石種喝水,问他吃不吃一点东西。有梨子番茄,有点心。

米石種身体仍然很虚弱,很瘦个子小。和比他大半岁的米清泉比,他矮了半个头,也没有清泉娃长得结实,干筋瘦猴,细弱身体顶着一个大脑袋,就像一根黄豆芽。

大姑看着弟弟喝过水,说:“水喝了,就去读书吧。”

“不,我在外面玩一会儿。”米石種过来猴在大姑的身上,他早就知道,大姑是他的姐姐,是清泉娃的妈妈。但是他就是离不了姐姐。

大姑说:“好吧,玩一会儿,但是别说话,听先生教对对子。”

学堂里,米百宏出上句,学生们对下句。两字,三字,四字,七字的对联,学生七嘴八舌,很快就对上,也有对得很好的。学生对过,米百宏就给讲一些平仄反正虚实。讲一些天对地,火对风;半夏对麦冬;车前子对马后炮;烽火连三月对家书抵万金;接天莲叶无穷碧对映日荷花别样红。说:“再出一句上联,这是我们家这个家学里流传了几百年的。全凭两点成金,一点勤奋,一点节俭。这是一个拆字联,首句增损离合一个字,说出一个道理。比如全,加上两点,就成了金字。凭两点就有金银,哪两点呢?勤奋和节俭。这里我给大家举一个范例,就是外面大姑当年在这里读书,她对的是——金刀护贝原则,数次成资,分贝既贫。拆字拆得很精准,利刀旁加贝,原来就是则字,原则又是一个很重的词。同时又表明了大姑守护聚敛财产的决心,特别是后两句,又离合了两个字,道理正确,数次成资,次和贝,就是资字,财富就是一次次积累起来的;分贝既贫,分和贝字加起来就是贫字。财富分开了就少了,所以贫。大家抄写下来,回家去好好想想,对好明天交卷。好的,要拿去给大姑大爷看,批评,有赏。对不出来的,打五个手板!”

老师正说呢,就见米清泉站起来了。问:“米清泉,你已经有了吗?那你就先说吧。”

米清泉说:“自有一心出息,刻苦十分,重负千里。”

米清泉从小就没有得到妈妈的疼爱,他的天堂乐园,就是爷爷米老爷,爸爸米甫臣的书房。爷爷爸爸每天都在那里读书,手不释卷。他去了,爷爷爸爸就会给他一点零食,让他安静的听他们朗朗背诵默默写字。也教他认识读写一些简单的字文。一个小孩子,没有妈妈的爱抚,母爱缺失,爷爷爸爸的爱,就分外珍贵。他很听话,爷爷爸爸教他什么,他就牢记不忘,要更进一步的邀宠。所以,他现在在学堂里,老师教的,他三四年前就学会了。特别是这对子,他爸爸米甫臣给他讲过无数次,爸爸也经常作下联。他就很容易对出来了。

米百宏听了,照例批评(批阅评议。不是米清泉做错了,批评他。)说米清泉这下联对得很好,好在立意。少年精进,刻苦当前,志在千里。不足的是,出息二字是方言俗语,我们著书立说,是要给天下人看的。一方一俗,方言俗语,就难免有人不明所以。因此,方言,能不用还是尽量不用为好。总的来说,这下联很好,立意好,拆字精当说理明白,就好了。读书明理,著文属对,也是言情说理,能说出自己的心声,说出人事世间的道理,就大可不必拘泥于遣词造句,太苛求格式而因词废意,就不通了。批评完了,问道:“还有想好的没有?米清泉,你坐下。”

学堂里的学生,米清泉是岁数很小的,他第一个想好对出来了,很显突出。他没有坐下,说:“夫子,我又想好了一句:人守本分得体,八成恕人,二成责己。”

米百宏再次批评道:还是立意很好,有用词不当之嫌。所谓因词废意了。我们得体,要十分恕人十分责己。尽其所有,宽恕和谅解别人的过失;尽其所有,检讨和责成自己的私欲。宽于待人严于律己,是为本分。子曰:仁,忠恕而已矣。为人处世,如果不能认真检点自己的过错,不能站在别人角度去看事物,换位思考,只想自己,自私自利。就难免会造成误会引起纠纷了。所谓守本分,就是要尽量避免这些误会纠纷。没听说一个很得体守本分的人,成天和邻居争吵,争强斗狠,凶横霸道的人,肯定不能说他守本分,也肯定不得体。

大姑在外面听着米百宏点评,暗自点头。家学,教孩子们识字算数,更多的是教导孩子们做人行事的道理,传承灌输米家家族的道德伦理是非观念,是耕读传家勤俭节约固守田园聚敛财富的农耕文化。要把这些,从小就灌输给孩子,融化在血液中落实在行动上。这对子,大姑对过——金刀护贝原则,数次成资,分贝既贫。

米甫臣对的是——独自一人最大,得点即犬,失一为人。

米百家对的是——已知土也是地,分厘开垦,升斗收成。

老爷评议,米百家第一,米甫臣第二,大姑第三。

学堂里,又一个学生站起来。米百宏说:“米石称,你也想好了吗?说吧。”

米石称是米甫臣跟班米石稻的弟弟,大姑认识他。说:“女又可以为奴,少时尤妙,有子最好。”

“这——”米百宏大惊,这是一个十来岁的孩子对得出来的吗?正想批评荒唐。

米清泉站起来,对了一句:“四布纲维张羅,恢恢天网,在在果因。”

米石称再对一句:“人本弗能成佛,非关缘劫,只有欲求。”

米清泉像要和米石称打仗,再对:“酒坛坠土翻云,壶中岁月,梦里乾坤。”

米石称头点得像鸡啄米,对:“凡鸟一日成鳯······”

“够了够了!”米百宏打断两个学生的对子仗,就很纳闷了,这些孩子是不世出的天才吗?怎么什么都知道,而且文思泉涌,出口成章啊。不对,肯定不对呀!看看米清泉,好像很不服气,怒视米石称。说:“米清泉,你说,究竟是怎么回事?”

米清泉说:“米石称这是偷看了我爸爸写的对子,拿到学堂来显摆。”

米石称反驳:“你对的还不是你爸爸的。老鸦说猪黑,自己不觉得。”

米石称现在和他哥哥嫂子,住在祠堂的大杂院。他嫂子,就是大姑过去的大丫头青草了。大姑把她嫁给米石稻,是米甫臣说的,佳偶天成。米石稻父母,原本是向大姑求她的另外一个丫头青荷,结果青荷嫁给了米千河。青草这丫头蛮,粗心大意,疯跑混闹,上树下河为所欲为。怀上孩子,也不知道将息,和丈夫米石稻开玩笑打跳,小产了。再怀上,因为停食胸闷,不知道找点什么药丸子吃了,再小产。就坐不住胎怀不上孩子了。特别是,米石稻的父母看见青荷生一个女儿,又生下一个儿子。自己的媳妇没有生,就成天吵闹。青草无所谓,她反正都是在祠堂了帮大姑做事,米石稻也是,干脆在大杂院收拾一间房子,搬出来不回家,他妈妈饶是胆大包天,也是不敢到祠堂来闹事的。就只好在屋里吵,打骂小儿子米石称。这米石称在祠堂家学读书,怕骂怕吵,也不回家了,就在祠堂跟哥哥嫂子住。他就是在祠堂转悠,无意间,在外书房里看见了大爷写的这些对句,记住了,没想到今天可用。

米百宏本来想再点评几句这些对句。但一听是大爷对的,就不敢再说什么。说:“这上联,老爷小时候也对过的。是:息兵止戈为武,道化天下,泽被苍生。这才是有胸襟气魄的男儿应有的志向。好了,大家回去想想,好好对吧,明天交卷。散学了。”

学生们一听散学,呼啦啦一下就跑了出来。出门,见大姑坐在院坝中间,吓得禁声不敢放肆,过来叫一声大姑,行个礼。大姑也没说什么。就走了。米清泉过来,叫一声妈。就远远的站着,看着比自己还小的幺叔,猴在妈妈身上,拨弄妈妈胸口上的珠花。米清泉肯用功读书,每天老师都要夸奖他,写字算数,对对子,也总是他得学堂第一。先生给妈妈爸爸说,他就要得奖赏。他已经不稀罕奖赏了。他想要的,他得不到。他想像幺叔那样,猴在妈妈的怀里,享受妈妈的爱抚。他站在妈妈伸手可及的地方,知道,妈妈不会对自己伸出手。

大姑很忙,有一种应接不暇的感觉,她到学堂来,还真是有事找米百宏。吩咐:“青凤,二莽子,你们带幺幺清泉娃先过去,好好的看着别摔跤。我跟先生说几句话。”

青凤说:“是,大姑。你不是要给二姑太太送一些东西吗?还没有收拾好,进城的人等着呢。”

大姑看看青凤,活脱脱这又是一个青荷啊。早晨就说了,要整理一些东西给二姐送去。是二姐夫余保利,有了外室妓女四喜子,就住在大西街那边,十天半月都不回一次家。二姐恬淡,在城里白衣庵受了居士戒,皈依佛门,吃斋念经。每天都要到白衣庵去听尼姑说法论道。大姑为求菩萨保佑幺幺清泉娃,保有一家大小平安,就送东西写功德,托二姐敬献给菩萨。今天,却因为这样那样的事情,东西没有整理好,快中午了,耽误人家进城的人行程。青凤,就像青荷一样,很细心的记着,提醒。说:“我就几句话,说了就过来。你叫稻嫂子,先把香油布匹发出去。我屋里的东西,可是不准乱动的啊!”

米石種猴在大姑身上,说:“我也不走,我跟着你!”

大姑搂着米石種,说:“好啊,青凤留下吧,抱着他。我跟先生说话。”

青凤现在十七岁,身材相貌都很像大姑。特别是心思,心细如发。和幺幺,不知道怎么回事,一来,就亲热,可以抱他。

米百宏垂手侍立,等着清泉娃带下人走了,才过来,问道:“大姑,找我有什么吩咐吗?”

大姑说:“也没有什么,就是想问问你们,掏堰沟,翻修老鸦湾堰埂。这个事情从前年开始,就一而再再而三的计议。就是你们田坝中间的这十几家人不同意。好容易说到一条路上了,你们大爷计算谋划,也给大家在祠堂老祖宗面前回报清楚,该用多少,摊派到每家每户的钱,好像你们家还没有交来吧?”

是这么回事。堰塘,就是在一个山沟,扎起一条大坝,拦蓄山水,修沟渠放水到田地里用于农作物灌溉。是过去的农田水利设施。米吉桥坝有一口蓄满水三百多亩水面的大堰塘,还是前清道光年间,祠堂组织修建的快一百年了,大坝也就是大姑说的堰埂被蚁穴毁损,坐塌了不少,漏咽——堰塘放水的一种很巧妙的设施,就是一条有数个大洞的,盖在放水渠道上的石板,大洞平时用木塞塞着,要放水,就取掉木塞,堰塘水就透过大洞流进灌溉渠,随着水越放越浅,依次取掉木塞就行。相当于现在的水闸。这东西,因为大坝坐塌,移位变形,漏了。就不能完全达到人预期的蓄水效果了,得大修一次。

米百宏张口结舌不知该怎么说。他们坝子中间这十几户人家,一百多亩土地,几乎不存在在堰塘里放水的问题,特别现在堰埂漏水,捡漏水就可以灌溉好田地庄稼了。所以,不管天有多旱,他们家的田地是旱涝保收的。所以这堰埂修不修沟渠掏不掏,对这十几家人关系不大。不修不掏更好,少花钱,少费事。这是大姑刚刚当家,想做一些大事扬名吧。他们就商量着,拖一拖,拖到大姑心冷了,也许就算了。没想到大姑心就是不冷,热情如火,每年都要在清明会上提起。终于决定要大修了,放干了堰塘,才发现工程很大,派款一次次追加。现在其实着急的,反倒是田坝中间的这十几户人家了,本来说一个冬天就修好,一拖一年一拖又是一年。堰塘放干了,没有水。他们的水稻田哪里有水灌溉啊。大春改种玉米红苕,产量价值,就少很多啊!就闹,催促大姑大爷催紧些,加快工程进度。大姑不急了,又老话重提,要把堰埂加高三尺,修引水渠把堰塘水放到后头湾,让那里的几百亩土地栽水稻变成水旱两季的高产田。后头湾的人得利,当然很支持,苦就苦了他们这些田坝中间的,也不知道哪一天才能修好堰埂啊。

现在,大姑不急,反正派下的款不收齐,就不组织开工。账目在祠堂摆着,随便哪个都可以去看,祠堂,长房账上都没有钱。修堰塘,大家给钱吧。

米百宏知道,大姑不是催他。大姑是催邻居五房的米千沧,极力反对加高堰埂,拒绝交这次追加款项的带头人,就是他。大姑不跟米千沧说话,一般不说。都是给米百宏这些人说,等米千沧来问。大姑说:“这堰塘,保证我们米吉桥近百年来旱涝保收,也算是劳苦功高了,要大修一下,你们是最得益堰塘的,怎麽会这样呢?拖,拖一天你们吃亏一天,拖一年你就多种一年旱熟作物。拖,害的只是你们自己!”

米百宏家里,现在只有他和女儿两个人,没有劳力,家里的六亩多水田,都是租佃给佃户耕种的。因为以水田田租租给别人的,现在,堰塘没有水,大春不能栽秧种水稻,人家就闹着不交租。那可是他们父女俩生活收入的大部分啊,所以,现在手里很紧。他们家要交的,除了该摊派的钱,还有该出的工,没有劳力,就折工价。说:“大姑,宽限几天,我抓紧凑钱,就给你送来。”

大姑笑笑,说:“我们靠土地吃饭,修水利,是保证我们的收成啊,怎麽会这么不上心呢?有收无收在于水,多收少收在于肥。你们没有听说吗?真不知道你们这几家人一天在想什麽?吃菌子,得记着兜巴。”

最后这句话,是涪城一代的俗语。大意是采蘑菇,记着采的地方,下次再来肯定还有。通俗说法就是吃水不忘挖井人吧。

大姑这话来得很重,米百宏有一点惶恐。他害怕大姑把他和米千沧米千淮他们相提并论,他们田地多,不同意修堰塘。米百宏是无所谓的,不能和大姑对着干啊。大姑对得起他了,让他到祠堂来教书,每年旱涝保收那月例年俸。他女儿秀儿,现在还拿着一份月例,名以上还在祠堂帮忙。他很感激大姑啊。为了方便访问,请牢记bxwx小说网,bxwx.net,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后土皇天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网游竞技 后土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