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军制

明朝军制

明朝的军队制度实际分两个系统,

一种属于军区部队,一种属于野战军部队。

军区部队的具体指挥系统是:

五军都督府(相当于五大军区),

都指挥使司(相当于省军区),

卫指挥使司(相当于军分区),

千户所(相当于守备团),

这就是明太祖创立的卫所制度,卫所军兵属于屯田型的军兵,要自己种地养活自己,政府不关饷(当然政府也还是会发一些钱钞作零用钱),每个军士受田50亩,给耕牛农具,并免其田租徭役,这个属于府兵制。

卫所部队,当然要承担守卫地方的任务。当边境上发生比较大的战事时,就从全国各地的卫所抽调部队组成野战军,组成的野战军最初还是沿袭军区部队的指挥系统,但是这种守备部队的指挥系统在指挥一支拼凑起来的大军进行野战时,显得不太灵便,因此便又在原来的军区部队的指挥系统之外,新设立了一套指挥系统,最高司令官为“总兵大将”,这个职务在一开始是很高的职务,常常是有侯伯爵位和大军区的司令职务的王公贵戚担当,所统帅人马往往有10万之众,甚至多达几十万,按现在对应的军衔是上将或大将。后来这套野战指挥系统逐渐完善,在总兵之下,逐渐设立了副总兵,参将,游击,都司等职级。

这些职务就如同今天野战部队的副司令,师长,旅长等职务,战事结束以后各军还归卫所,这些职务的使命也就结束。各人还是回归自己原来的军区职务。当然,古时候打仗的待遇和平时的待遇是不一样的,打仗时会发一些饷银。而到了明朝中期以后,随着战事的日渐频繁,野战职务的担任频度逐渐超过军区职务的担任频度,这样野战职务就了成为官员的常用职务。这是军官一方面,在士兵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卫所制度越来越不适应国防的需要,卫所士兵多有逃亡,从卫所抽调士兵越来越困难,于是朝廷就逐渐倾向于让野战部队的指挥官自己招募士兵来补充,招募来的士兵不同于卫所军兵,是要按月发饷银的。其实就是雇佣兵,这样的兵也就不再用种地了,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训练,战斗力有了很大提高,遇有战事集结出动也比较迅速。后来募兵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到了明朝后期,军队的主力大都是这些招募的士兵,卫所制度就名存实亡了。募兵成军对于提高部队战斗力有很大的好处,不过也带来一个问题,就是明朝招募兵的饷银水平比较高,在国家富裕时算不上什么大问题,而国家财政比较困难时,这个问题就比较突出了。以至于明末朝廷不太为打仗发愁而为闹饷发愁。

明中期以后,这种野战职务就成为武官的主要职务,而原来的军区职务逐渐演变成一种行政级别,甚至类似于军衔的情况,一直到明亡,这种军区职务还是存在的。如以都指挥佥事衔任职参将,则是相当以大校副军职干部,实任师长。不过到了清末,副将,游击,这些职务也是更多地演化成了一种级别。

总兵的职位在明初属于统帅级的高官,主要是执行大规模的征讨任务,整个朝廷上不过1到数名,到明中期,因为镇守边境和地方的需要,总兵任命的比较多起来,如在宣府,大同等所谓9边设立总兵防蒙古,在福建,广东等沿海设立总兵防倭,这时的总兵职权有所缩小,不再多由侯伯等勋臣担任,但仍属位高权重的高级将领,负担镇守一方的重任。所率领兵马一般多者8,9万,少者也有1,2万,率兵3万左右的为最多,其职权与今天的军长相仿。出任总兵者,明前期多为都督,中期都督同知大或都督佥事出任的比较多,都督同知相当于大军区一级副司令,都督佥事相当于大军区参谋长或二级副司令。明后期也有少数以都指挥使衔任职总兵的,不过,在任既久也多迁转为都督同知或都督佥事。极个别的例子也有如洪武二十九年,潭州卫指挥同知丘广被任命为总兵官,呵呵!中校总司令。

总兵这个职务,在清末新军制改革时,其编定的军衔相当于中将,称副都统,正2品

副总兵,就是副司令官,副总兵的出现要略晚一些。明初的时候,总兵出征挂将军印,而还有的将领则挂副将军印,后来就自然而然地把挂副将军印的称为副总兵了,所以副总兵一开始是作为总兵的副手的,后来副总兵也常常自己带兵承担一个独立方向的作战任务,为一路统兵官。出任副总兵的一般是或都督佥事衔或都指挥使衔。

副将和副总兵最初不是一回事,虽然副将军早已有之,但副将作为成熟的官职,最早在明中期出现,主要是3大营的指挥官官职,后来于外边军队统帅的近卫军队也沿用之,其他部队使用这个官职较少。因为是中央近卫军,故职务较高。

比如戚继光以福建总兵任上转任神机营副将,并迁都督同知衔。以此来看早先副将是不低于总兵的。不过后来,副将这个职务逐渐和副总兵差不多了,叫法上也有些混同。比如,鲁钦,长清人。万历中,历任山西副总兵。天启元年迁神机营左副将。寻擢署都督佥事,充保定总兵官。看来,此时副将已经比总兵职务要低一些了。

相比而言副总兵的部队多属镇守部队的性质,而副将的部队多属机动部队的性质。在明代确实是副总兵和副将这两个职务同时存在的。总之,终明朝之世,副总兵的数目是远远大于副将的数目的。到了清朝绿营中就反客为主了,取消了副总兵,统一成副将衔了。有时侯,有的书籍中说是副将的其实是副总兵。

副将这个职务,在清末新军制改革时,其编定的军衔相当于少将,称协都统从2品。

参将开始也是很高级的军官,如随蓝玉出征的怀宁候孙恪为右参将,挂副副将军印的就是参将的雏形。当然,后来地位就没这么高了,到了明中期,出任这一职务的多是都指挥使或都指挥同知衔的,所负责的地区往往同清朝道台的辖区相当。如浙江温处参将,管辖着数个卫的军队。

不过到了明末,在战事频繁的地区,卫的最高军事长官是参将了。如明代宁远卫现存最高军事首领的府邸是参将府邸。

参将这个职务,在清末新军制改革时,其编定的军衔相当于上校,称正参领正3品。

游击,全称为游击将军,明中期以前,出任这一职务的多是有都指挥使衔或都督佥事衔的军官出任,这样高级的军官称为将军倒也名至实归。在历史剧《江山风雨情》中,吴三桂一开始是以标统职务出现的,实际明是没有标统的,清朝也还是清末才有;其实历史上吴三桂当时的职务就是游击将军,就职权而言,倒是与清末的标统相当。明末时所的最高军事长官往往就是游击将军。

游击这个职务,在清末新军制改革时,其编定的军衔相当于中校,称副参领从3品。

都司,其全称应该为都司佥事,概以当初出任这一职务的官员,都是挂有都指挥司佥事衔的,但到了后来,就逐渐退化为中级军官了。明末的军制,游击一般是所的最高军事长官。

都司这个职务,在清末新军制改革时,其编定的军衔相当于少校,称协参领正4品。

还有守备,千总,把总等就不一一介绍了。

大体上,总兵,副总兵,副将属于高级军官;参将,游击,属于中高级军官;都司,守备,属于中级军官。

此外这套军制还有这么几个特点:

1是可以看出,军区部队的职务到野战部队都要降一两级使用。

2是另外同今天军队的职级比较,副将之下的这几个级别互相之间差一级不到,半级多点。

3是一般来说,清朝的这些官职虽然都沿用了明朝的名称,品级也不比明朝低,但地位职权上都有所降低,一般都低了一到两级。

摘自本人的文章《总兵之辩》为了方便访问,请牢记bxwx小说网,bxwx.net,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清君靖国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耽美同人 清君靖国
上一章下一章

明朝军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