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宗教与武功的探讨

关于宗教与武功的探讨

首先声明,阿虎只是一个普通老百姓,不会武功,更不是什么宗教的成员,对于阿虎以往在发表的文中所说的那些故事,有一些是从大师们的小说中看来的,有一些是从文献资料中考证的。阿虎向来对武道、玄学一道颇有兴趣,琴棋书画、星象占卜、周易筮语什么的都有些涉猎,但是博而不精,杂而不通。

《后现代江湖录》的创作,其实是阿虎的一时心血来潮。因为爱书,所以看书,因为看得多了,反而受不了了,所以写书。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与其让别人在我脑子里跑马,倒不如我自己来跑一趟。”受其名言所鼓舞,阿虎奋起余勇,练好了五笔字法,便开始来写了。

武功一道,前人之述备矣,名目繁多,法力奇诡,不论从玄幻角度还是科学实战而言,各种版本的都有。但是不论是为了强身健体也好,降妖伏魔也罢,从根本上来讲,它都是人体的一种打击外体的技能,这世界上一百多个国家,几乎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技击之术,可是能将这种技能宣化为一种文化的,唯中华民族使耳。而这种文化又能对不通此道的普通老百姓也产生兴趣和向往的,亦只中华民族能也。

《后》书的主角许安野是个再普通不过的都市少年,父母双全,家庭幸福。他的遭遇虽说离奇,可是也不能YY得过了份,所有文学作品都有YY,但是一切都必须合乎正常人所能接受的逻辑和道理才好。他的武功当然不是某天掉下悬崖得到一本秘笈所成就,又或者在某个避静处遇上的一个世外高人卖给他的。他的武功刚开始是在许多不同的武师那里学的,这一情况与现实是相符的。

中国的南方诸省除了海南、云、贵、广东、广西,其他大多数地方的人都可以说是客家人,是古代中国战乱时南下逃亡来的,而经过几百上千年的通婚、繁衍,已经溶为一体,难以区分。实际的土箸并不太多,又或是已经同化。这些人都是中原人口的后裔,实实在在的炎黄子孙。因为南方地理条件不好,在科技不发达的时候不利于农业生产,生存不易,所以这些人对老祖宗传下来的物质、精神文化更加珍惜、爱护。君不见我堂堂华夏文明传统,如今倒是朝鲜、日本等地保存的更多么?便是这个道理了。

唯其生产不发达,生存这才更加困难。穷山恶水出刁民,山贼土匪也就极多。南方人为了自保,习武尚武的风气一直就很浓厚,并不比中国北方差了多少。目前在南方较为流行的武术流派很多,像福建的南少林一派和闽南地区的梅花拳、两广、台湾的南拳等等,都在民间流传极广,尤其是少林武学流传到了南方,又演化出许多独立的门派出来,更是数不胜数,因为我不是武林中人,也不是专家学者,没有经过认真的考证,所以不敢说得太多,说得也不一定正确,但是究其所以,确实是古风尚存,武人辈出。

其实中国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了武术,不过那时叫做“导引”,有些类似于现在的体操运动,主要是为了舒经活血,增强体魄。更加让一般人想不到的是,这“导引”之术确是先在读书人之中流行起来的。那时的读书人并不是后来的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一类,他们往往是贵族子弟,文武皆通的,为了增强体魄,也可能是因为读书累了,要活动活动筋骨,所以创了一些体操动作出来,互相学习,互相发展和影响,形成一种运动。

到得后来,著名的神医华陀出现了,他从医者的专业实际出发,将“导引”术发展成一种系统的身体运动,又有传说说他结合动物的姿态动作创出了“五禽戏”,这就是中国武术的始祖了。慢慢地经过上千年的演轶,人们对这种又能煅练身体又能打击敌人的技术视为一种暴力美学文化,心向往之,习者众多,文人们也将其编排出很多故事来,形成一种文化了。可是将武功这一名词发扬光大的,却是隋末唐初的“十三棍僧救唐王”事件,唐太宗李世民因为少林僧人以武救驾,立得功名,称其为“武功”,却被后人将这一名词当作了所有武学武术的代名词了。

武侠小说中的武功大多希奇古怪,但是无一不是认为以内家功夫为上乘,也就是大家所说的“内功”。这一门功夫却是地地道道的中国本土功夫了。因为只有道家才认为人在母体内为“先天之胎”,不用呼吸或者进食,到得出生,吸进了肮脏空气,吃了五谷杂粮,所以就开始了生、老、病、死的历程。要是想长寿的话,必须通过修炼一些秘法,使人回到母体内胎儿的状态,这便是内功的由来。又有一些道士认为通过炼丹服食也可以达到这一目的,但是无一不是认为通过修炼,人体是能够回到“先天”状态的。而达到这一状态之后,就能做到一般人不能做到的事情,或者拥有一般人没有的超能力,这就是内功了。而道家却是中国特有的宗教文化,那么这些武功不是中国人自己的又是什么?为什么非要说是“天下武功出少林”?那可是印度人传来的呢。

少林禅宗之祖不是达摩,而是六祖慧能。六祖会不会武功我不知道,达摩却是传说他能够踏着一条苇杆就渡过江去,端的是好功夫,所以少林武学都说是达摩所传。可这里头还是有另一个原因的。因为中国人有个习惯,不论哪朝哪代都要树立一个标兵,一面旗帜,少林武功想要树立旗帜,还有哪一个能比得上能够“一苇渡江”的达摩祖师来得更厉害?而少林寺既有如此名头,又披上了一层宗教的面纱,所以人人敬畏,都说天下的武功以他最强。

说到了这里,当然就要谈到宗教了。中国文化善于兼容并蓄,所以有儒、释、道、墨四大家,其中的“释”说的就是佛教,因为佛祖姓刹帝利,本名叫做释伽牟尼,所以简称其为“释教”。传说他是古印度一个地方王爷“净饭王”的太子,后来出家当了和尚,创立佛教,是为精神领域的当世第一人。

其实事实应该是这样的:佛祖名叫“释伽牟尼”,梵文中的意思是“释伽族的圣人”,“释伽”既是一个族名,可见这不是他的真名,他的真名应该叫做“悉达多”,意思是“吉财”或者是“一切义成”。佛经上说佛祖的父亲是个王,应该是美化来的。那时氏族林立,地方割据,他的父亲可能只是一个贵族头子。佛祖的出生地是现在的尼泊尔境内泰来地区的一个叫做梯罗拉柯提的地方。他的母亲是摩耶夫人,生下佛祖后七天就死了,由佛祖的姨母大爱夫人扶养他长大。他生长在深宫之中,受到了一切贵族青年应受到的奢侈待遇和优良的教育,成年后娶了妻子,名字叫做“耶输陀罗”。《佛行所赞》中说她“美容貌,窈窕女姿,瑰艳若天后,同处日夜欢。”可见那时的佛祖正享受人生至乐,不想当和尚的。他们生了个儿子,取名“罗喉罗”。这些都是佛经所述,毫无杜撰,所以一定是事实。因为佛家和尚是不许结婚的,可是偏偏佛祖却有妻有子,这给后来的佛教徒们带来一定的尴尬,如果不是事实,佛徒们会这样记载么?

佛祖既然生活得这样好,为什么要出家?我估计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造成的。那时印度处于游牧民族雅利安人的统治之下,印度人没有多少社会地位,印度实行种姓制度,到现在也还是这样,古代更是严重。第一种姓是婆罗门,其次是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婆罗门氏族高高在上,统治一切,当然也压迫佛祖所在的刹帝利种姓,各姓不得通婚、人人都要受婆罗门的管治和压榨、欺侮,民不聊生。佛祖长在深宫,可是他是家族继承人,当然要了解世情,一看之下,产生了悲观思想,可是又没有足够的力量来改变世情,便从唯心主义出发,想避世出家,“脱离世间一切悲苦”。佛经上说他是看到了老人、病人、死人,这才心生悲悯,决心向道的,我想应该是真的了。

他起先学的是沙门道,讲求苦行,不住房子,身着树皮,吃植物果实,用手捧水喝,不结婚生子,终日枯坐暝想。可是佛祖是富贵人家出身,身体吃不消,苦行了六年,除了身体变得虚弱无比,一无所得。后来接受了一个牧羊女送来的香乳糜,这才救回一条命来。

佛祖重新进食后,改变了修行方法,到处游历,寻求解脱之道。他来到一个叫菩提伽耶的地方,坐在一棵菩提树下,发愿如不成佛,决不起立。佛祖到底在树下想到了什么,我们不得而知,可是他确确实实打开了思维,创下了一派从古也无的大宗教。很多宗教界的人士都认为人的思想是可以突然发亮,悟得正道的,我猜佛祖正是这个情况吧,总之他成佛了。

《论道》一章中提到的提婆达多,当然确有其人。传说他是佛祖的堂兄弟(在南印度的沙门道中又有一说他是佛祖的侄儿)。因为他后来提出“五法”与佛祖相抗,被认为是毁教破僧的叛徒,所有佛教经典中都把他当作反面教材,说他起了贪心,弑父杀佛,是个大坏蛋。可是观提婆达多提出的“五法”,都是坚持苦行,劝世人包括和尚们不能忘本的语言,算不得是个坏人。只是提婆达多在争夺僧侣领导权的斗争中失败,死后自然不得好名声。佛经既然是胜利的佛祖手下的佛徒所写,又能有什么好话来?

提婆达多坚持以沙门修行的方法来坚定心志,也并非一无是处。直到现在的印度也仍还有他的信徒。据说他们真的苦行苦修,连乳酪也不吃的。反观现在的和尚们,个个吃得脑满肠肥,手戴瑞士名表,出入德国名车,不知是不是佛祖说可以这样的。

阿虎不是佛教徒,但是对佛教极有兴趣,所以不会对它有任何的贬低之意。我认为所有宗教都是一种哲学,是对已知世界的一种思考,只是思考的角度不同而已。既然角度不同,目的自然也就不差别了。可是究其所以然,都离不开经济基础。宗教的创始人大多是闵天忧人的,为了自身的心灵解脱,同时又想教化于人,所以开创一派思想,与其有同感的人们追随于他,于是又有了宗教。可是传到后世,却都认为自己的宗教才是正确的,别人都是邪魔外道。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别人都不对了,那么群众才会都信自己,成为自己的追随者,成为自己的粉丝。粉丝多了,进供自然多了,自己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也就提高了,如此而已。

可是就是有一些人一味地盲目追星,自己毫无思想,那就惨了。诸君请看,那些追星的粉丝们,哪一个不是少年男女?光看见人家在台上风光了,却不想她们晚上陪了这个陪那个,为了艺术奉献极多,也是很辛苦的。这些心智不全的人不知道自己正在崇拜妓女,反而大把地掏钱捧她,白白送给她花差。同样的,迷信宗教的人又大多是老年人,因为看透了世情,相信人生可以轮回重过,只望来生不必如此受苦,所以信了教,以求精神有个寄托。信教应信其精神,体味其精神,学善向好,可是那些愚夫愚妇却不是如此,以为给神仙烧烧香就能得道,再受那些假神仙们忽悠一下,也是大把花钱,让他们拿去潇洒,自己却省衣节食,以为今生受苦,来世必能享福。又或是为富不仁者害怕遭到报应,因此大把掏钱贿赂神佛。可是神仙们并没有真正享受到他们的进供,好吃好玩的都让假弟子夺去了,能给他们好回报么?只怕未必吧。

我在文中借世宗之口所说的那个福建的木匠独自开山立庙的事,确是真人真事。那人的名字我不记得了,可是他的事迹却是很感动我的。不是说我被他的虔诚敬佛之心所动,而是被他那无欲无求的刻苦精神所感动了,因为我自问做不到。这件事在福州、莆田一带人人皆知,中央电视台也播过的。可是我在网络上却找不到这件事的报导和记载,后来游历的地方多了,也问过一些佛教信徒,他们也是推说不知,或真或假,这就有些奇怪了。

后来再想一想,有人故意不让它传播,也是有道理的。如果人人都认为和尚都应该这样刻苦,那还有千千万万没有这种刻苦精神的沙弥们该怎么办?现在的宗教都变味啦,我的祖母是个虔诚的佛教徒,所以我也多少信一些的。尤其如此,才更加痛恨那些打着宗教幌子行骗的人。前些年有很多假和尚假尼姑到处行骗,到得我家门口时可能是闻到里头有香烛的味道,猜测这是一家佛教信徒,便在门口赖着不去,非要为我们家指点迷津不可。但凡他们要能知过去未来,何苦四处乞讨?莫说买彩票啥的,就是拿出一百元去投资股票吧,不出十年便可以让巴菲特羞愧得自杀去了。

我有一个朋友在山西投资铁矿,我于年前去玩了一趟,对五台山的佛教圣地很是仰慕,因为山上住宿太贵,便在山下一个叫砂河的小镇住了几天,每天开车上去游玩。那里的门票很贵,一百四十八元一个人,带车另加十元。因为我朋友有一张什么卡,是在那里进献了十五万元香火才得来的,所以不用每次都要买门票。上得山去到处看看,没有一处不是以宰游人为乐,佛家的无欲无求不知到哪里去了。心中大失所望,本来打算好好参观学习一段时间的,第三天就走了,实在受不了那藏在香烛清香中的铜臭之味了。

离开那天,朋友没能来送我,说是一个公安局副局长的父亲过世三年了,这天大办阴寿。那位领导的父亲就是一位和尚,听说还是什么什么副会长之类的高僧,他的位子就是因为有个高僧父亲为他广结善缘,多方努力,这才得来的。我估计这位高僧在世之时是不过生日的,可是没想到涅磐之后反倒过上了阴寿。我那个朋友送了八万元红包,我估算了一下,当地约有一百多家像样的企业要受公安管制,每家八万?….吓死我了。

之所以说到这些,是因为自己也有一份向善的诚心,却看到满目疮痍,有些无奈,又有些痛心。佛祖有灵,想必也是如此心情。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后现代江湖录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网游竞技 后现代江湖录
上一章下一章

关于宗教与武功的探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