垦号(2)

垦号(2)

道光十五年(1835年),李嗣邺让竹堑城西门总理周邦正与姜秀銮联手,各募资12600两白银用于开垦耕种与设隘防务。姜秀銮是广东人,周邦正是福建人,在他们的省籍前加个寓意财源滚滚的“金”字,组成金广福垦号。事实证明这是一个相当成功的组合,周邦正负责竹堑城内的行政事务及戳记,而冲锋陷阵的开垦,则由姜秀銮一手包办。姜秀銮带着佃农数百人从竹东三重埔一带出发,循着原住民耕牛留下的痕迹步步为营往里推进,垦拓的范围不断扩展,东北抵树杞林,西南边至苗栗三湾,形成了宛若虎抱的沿山一带广袤隘线,俗称金广福大隘。

竹堑就是现在的新竹,当年拓垦的那片地,如今已经繁茂丰盛,人烟鼎盛。侥幸留存下来的金广福会馆,曾是金广福垦号的指挥中心,又兼做收租场所和会客之地。而金广福对面,与之相距不过23米之遥的那幢建筑,则是当年金广福老板姜秀銮的老厝,至今仍有姜家后人居住其中。沧海桑田之后,这两座见证了那段艰辛岁月的古朴老屋成了最好的解说者,在丽日下,在细雨中,将万千往事滔滔叙述。

福建漳浦县人吴沙,去台湾那年岁数不小,已经42岁了,在老家混得不好,挺落魄的,生计都成了问题,于是渡台。最初的落脚处是淡水,之后迁三貂社。三貂社在台湾的东北部,一山之外就是平埔人聚居的噶玛兰。噶玛兰现在叫宜兰,多风多雨,三面环山,东临太平洋,沃野300余里。当台湾南北西部已经相继被开发之时,噶玛兰却仍处于一片荒芜中,烟瘴弥漫,猛兽出没。平埔人狩猎是能手,却不擅长耕种,大片沃野因此都抛荒闲置。

“大器晚成”一词往往只用来对人一生安慰性的评价,用到吴沙身上却是非常精确熨帖的。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当他招徕漳州、泉州以及广东的客家人,沿着草岭古道,驻垦兰阳平原与头城地区时,已经整整56岁了,这把年纪本该闲居家中好好含饴弄孙,他却仍然有披荆斩棘的激情与斗志。因群山环抱而状如畚箕的兰阳平原,一定被他心事重重地打量过无数次。到台那十多年,他其实不过做些小买卖,拿盐、布之类的日用品跟平埔人换兽皮、木材,再转手倒卖挣些钱,推算起来腰包也鼓不到哪里去。不承想,自立山头插旗为盟的的理想却一直潜伏于心,并瞅准机会,开始实行。

在千辛万苦筑土围垦出乌石港南边大片土地后,吴沙又继续向南,历时9年,相继发展出二围、汤围、四围、壮围等溪北屯垦区。拓垦的队伍最初只有200多人,渐渐壮大到数千人之众,于是这^H小说个看上去面相温和的老者,在这一带就有了一个很霸气的外号,叫“开兰老大”。现在的人则称他为“开兰始祖”。

宜兰县乌石港接官亭里的吴沙昭绩碑是专为吴沙而立的:“布衣而建开辟之功,纤民而创不朽之业,生无一命之加,殁享千秋之祀,伟绩如吴公者,绝无而仅见也……”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过台湾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过台湾
上一章下一章

垦号(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