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第一章明末农民战争的背景

第一节明后期政治的腐败

第二节土地高度集中

第三节国家财政的破产和赋税的加派

第四节水利失修和灾荒频仍

第五节军制的败坏

第六节裁驿递

第七节农民大起义的前奏

第二章明末农民战争的爆发

第一节陕西农民首建义旗

第二节勤王兵的哗变

第三节张献忠、李自成参加起义

第四节起义早期的特点

第三章起义初期明政府的对策和义军主力转入山西

第一节杨鹤主抚政策的失败

第二节起义军在山西的发展

第三节陕西起义军的坚持斗争

第四节起义军的诈降和突破黄河天险

第四章起义中期的千里转战

第一节向中原进军

第二节起义军的汉中突围

第三节起义军的大举入豫和所谓“荥阳大会”

第四节起义军攻克凤阳

第五节崇祯八年起义军在陕西的胜利

第六节明廷的剿抚并用和高迎祥的牺牲

第七节李自成等部进军四川

第五章明末农民战争一度转入低潮

第一节明廷十面张网和增兵增饷

第二节李自成等部连遭挫折

第三节张献忠、罗汝才部的“受抚”

第四节谷城、房县“受抚”的透视

第六章张献忠、罗汝才重举义旗和杨嗣昌督师的惨败

第一节剿饷延期和加派练饷

第二节张献忠、罗汝才等部再次起义

第三节杨嗣昌奉命督师

第四节玛瑙山之役

第五节张献忠、罗汝才部转战四川

第六节张献忠、罗汝才部的出川和攻克襄阳

第七章李自成起义军在河南的大发展

第一节李自成起义军挺进河南

第二节李自成起义军攻克洛阳

第三节李自成起义军首攻开封和项城战役

第四节李自成、罗汝才联军二攻开封

第五节襄城之役和三攻开封

第六节侯恂督师和起义军一败孙传庭

第七节革、左五营同李自成部义军的联合作战和攻克汝宁

第八节李自成起义军在河南凯歌行进的原因

第八章李自成起义军南下湖广和襄阳政权的建立

第一节李自成等部南下湖广

第二节起义军的走向统一和“罗、贺事件”

第三节襄阳政权的建立

第九章张献忠起义军的进军湖广、江西

第一节张献忠部的转战豫皖

第二节张献忠部占领武昌

第三节张献忠部南下湘赣

第四节大西政权在湘赣的设施

第十章孙传庭部的覆灭和李自成西安建国

第一节吴甡督师之议

第二节孙传庭的出关和覆灭

第三节李自成起义军占领西安

第四节李自成起义军的收取三边

第五节建国大顺

第六节大顺军的渡河东征和永昌元年诏书

第七节宁武之战和势如破竹的进军

第八节大顺军的南线作战

第十一章明朝在覆灭前的挣扎

第一节李建泰奉命督师

第二节调吴三桂部进关之议

第三节南迁之议

第四节没顶之际的几根稻草

第十二章明王朝的覆亡和山海关之战

第一节大顺军攻克北京

第二节大顺政权在北京期间的措施

第三节山海关战役

第四节大顺军的放弃北京

第十三章大顺政权的失败

第一节明朝官绅的叛乱

第二节李自成返回西安时的部署

第三节清军占领山西

第四节怀庆之役和清军占领西安

第五节西北地区明降官降将的叛乱和该地区大顺政权的崩溃

第六节李自成的牺牲和大顺政权的失败

第十四章大西军在四川

第一节大西军的入川

第二节张献忠在四川建国

第三节官绅地主的叛乱和大西政权的加紧镇压

第四节张献忠的牺牲及大西政权失败的原因

第十五章弘光政权的覆亡和南方的阶级斗争形势

第一节弘光朝廷“借虏平寇”政策的破产

第二节南方农民反对封建统治的斗争的特点

第三节南方的佃变

第四节南方的奴变

附录

说明

(一)大顺政权地方官员表

(二)大西政权地方官员表

(三)山海关战役后三个月内官绅叛乱情况表

第一节明后期政治的腐败

在明王朝统治时期(一三六八至一六四四年),我国封建社会进入了自身

展的晚期。这个时期的特点在政治上的表现是统治集团的全面腐朽。从明英

宗时

起,政治就日益腐败,宦官专政、奸佞当权的事就已出现。明武宗朱厚照是

个有

名的浪荡君主,干出了许多荒唐可笑的事情。还在明中期就爆发了叶宗留、

邓茂

七领导的闽浙农民起义;刘通、李原领导的荆襄流民起义;刘宠、刘宸、杨

虎等

人领导的河北农民起义,都是具有相当规模的农民阶级反对封建统治的武装

争。明世宗朱厚熄继位以后,号称“嘉靖中兴”。实际上他为人极其偏执,

又迷

信道教,追求长生,所以奸臣严嵩父子趁机窃柄弄权,把国事弄得一塌糊涂

。穆

宗在位时间比较短,政治没有多大起色。

万历初年,社会危机已经相当严重。朱翊钧即位时年纪还小,朝廷事务

实际

上由大学士张居正主持。张居正看到统治危机的严重,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

施,

希望通过统治集团内部的整顿,缓和社会矛盾,增强政权机构的效能,重新

稳定

朱明王朝的统治。他的整顿吏治,加强边防,实行丈量上地,全面推行一条

鞭法,

在当时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国力有所加强。但万历十年,张居正病死,朱

翊钧

一亲政,立即改弦易辙,使这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半途而废。从此明王朝

的政

治又沿着腐败的道路继续滑下去。

万历时期政治的败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事不理,二是贪财好

货。

朱翊钧成年累月深居宫中,“万事不理”,不以国事为念。他自称“静摄”

,实际

上是在宫中鬼混。当时的臣下就有人在奏章里直言不讳地批评他“生长深宫

,高

居简出,一御文华殿则称过劳。”‘皇上每晚必饮,每饮必醉,每醉必怒。

酒醉之

后,左右近侍一言稍违,即毙杖下。”他在位四十八年中有二十年左右不坐

朝听

政,臣下的奏章往往“留中”不作处理,以致朝廷官员无所事事,干脆回籍

悠游

林下。史载,在万历中后期,官员们由于见不着皇帝的面,送上的奏章又常

被搁

置,往往在递上致仕的手本后不管旨意如何便径自还家。朱翊钧却认为少一

员官

就少一份俸禄,还可以免听官员们“聒噪”,落得耳根清净,所以凡遇缺官

也不

派人递补。这种离奇的做法使国家的中枢机构处于半停顿状态,大大助长了

官场

中的因循拖拉风气,也为朝廷和地方官员的贪赃枉法开了方便之门。另一方

面是

朱翊钧贪婪成性。为了满足自己穷奢极侈的生活耗费和积攒金银财货,他竟

然“生

财有道”,以开矿征税为名,派出大批太监充任矿监税使,往全国各地搜括

民财。

这些矿监税使所到之处:

不论地有与无,有包矿包税之苦;不论民愿与否,有派矿派税之苦。指

其屋而挟之曰:“彼有矿!”则家立破矣。指其货而吓之日:“彼漏税!”

橐立倾矣。以无可稽查之数,用无所顾畏之人,行无天理无王法之事。大略

以十分为率,入于内帑者一,魁于中使者二,瓜分于参随者三,指骗于土棍

者四。而地方之供应,岁时之馈遗,驿递之骚扰,与夫不才官吏指以为市者

皆不与焉。

这实际上是打着皇帝的旗号在地方上公然劫夺。矿监税使和他们的爪牙

无恶

不作,曾激起了许多城镇人民的反抗,这就是史称的市民运动。当时的漕运

总督

李三才在疏中说:“陛下爱珠玉,民亦慕温饱;陛下爱子孙,民亦恋妻孥。

奈何

陛下欲崇聚财贿,而不使小民享升斗之需;欲绵祚万年,而不使小民适朝夕

乐。自古未有朝廷之政令、天下之情形一至于斯而可幸无乱者。”又说:“

闻近日

章奏,凡及矿税,悉置不省,此宗社存亡所关。一旦众畔土崩,小民皆为敌

国,

风驰尘鹜,乱众麻起,陛下块然独处,即黄金盈箱、明珠填屋,谁为守之?

”朱

翊钧对此也置之不理,依然行其所素。

朱翊钧在位期间,天下已经很不安定。除了社会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外,

由于

朝廷和地方官员处置失宜,同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的关系也恶化了。朝廷先后

宁夏、播州用兵,费了很大气力方告平定。特别是建州女真在努尔哈赤领导

迅速兴起,由明王朝镇守东北的屏障变成了对抗中央朝廷的一股重要势力。

历四十七年(一六一九年),明廷抽调了大批精兵,并责令朝鲜和海西女真叶

部出兵助战,兵员总额达十一万多人,在辽东经略杨镐的统率下四路出师,

期以

“旬日毕事”,一举荡平。由于战略错误,指挥失宜,萨尔浒一战竟以惨败

告终。

从此,辽东的军事对抗便牵制了明王朝很大一部分力量,成了朝野注目的重

大问

题之一。

朱翊钧死后,长子朱常洛即位仅一个月也病死了。新上台的明熹宗朱由

年轻不懂事,宦官们为了窃柄弄权,领着他成天嬉戏。据说他喜欢弄木工活

宦官们就在他手提斧锯玩得兴致正浓时,拿来章疏奏请他定夺。他往往只听

头报告大意,即随口答道:“我都知道了,你们用心行去。”于是大权旁落

,宦

官把持朝政。太监魏忠贤同熹宗的髁姆客氏相勾结,上下招权纳贿,把国事

得腐败不堪。一帮依附于魏忠贤的无耻之徒还为他大颂功德,甚至呼之为“

岁”,“九干岁”。在一次宴会上,有人当着熹宗和魏忠贤的面高唱诵辞:

“好个

魏公公,处置得惜薪司怎样轸恤商人,内府库怎样米积天堆,东厂怎样厘奸

弊,宝和店怎样裕国通商。内修朝政,外镇边疆。”魏忠贤听了这样肉麻的

奉承

竟然处之泰然,朱由校也呆头呆脑一笑置之。各省地方大员也对魏忠贤趋之

鹜,纷纷为他建生祠祈福,穷极华丽。朝野的党争便因之加剧。当时有名的

林党,主要由一批比较正直的知识分子组成,他们眼见国事日非,就利用讲

结社,评论朝政,希望皇帝能够除去奸邪,重整朝纲,实现清明吏治。依附

忠贤的邪恶势力则结成阉党,对东林党人横加迫害。此后,明末的党争屡经

复,~直延续到南明覆亡。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明神宗、魏忠贤等既贪财好货,自然上行下效,

养成

一派贪污风气,出现“官以财进,政以贿成”。天启年间黄尊素曾说:“大

拜之事,

相传必用间金数万。”对此,他不禁叹息道:“呜呼,始进不正,以身为市

,我朝

相业可观矣!”魏忠贤任用阉党周应秋为吏部尚书,公然按官职大小索价,

每天

得贿银一万两,人称“周日万”。到了崇祯时,有人说:“贿赂之盛,莫如

此曰。

都下有‘白变黄,黄变白’之谣。”意思是官吏行贿原先用银子,后来改用

金子,

再后来又改用光灿夺目的珍珠。当时官场,诚如贴在长安门上的一首讽刺诗

所云:

“督抚连车载,京堂上斗量。好官昏夜考,美缺袖中商。”崇祯六年,朱由

检在文

华殿召谕朝臣说:“吏、兵二部,用人根本,近来弊窦最多。未用一官,先

行贿

赂,文武俱是一般。近闻选官动借京债若干,一到任所,便要还债。这债出

在何

人身上,定是剥民了。这样怎的有好官,肯爱百姓?”官员们的职位既然是

花钱

买来的,上任之后自然要竭力搜括,追本求利,满载而归。官贪吏残必然加

重对

人民的压榨,使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P1-5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明末农民战争史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明末农民战争史
上一章下一章

作者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