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遗失的美好”(8)

第二章:“遗失的美好”(8)

之所以引用这样长一段话,原因乃是为了归纳出“民族主义文艺”的核心价值体系:“文学的原始形态”乃是“基于民族的一般的意识”,在这里所强调的是“艺术家所属的民族的产物”,而并非“是那艺术家的才能、技术、风格和形式”。换言之,作家本人的创作也被融入到“民族”这个宽泛、空洞的大概念当中了。

由是观之,从文学理论的逻辑上看,“民族主义文艺”的系列主张事实上与《絜茜》的发刊词中“本刊绝不空谈什么主义”、“纯文艺”与“以艺术价值为前提”是相违背的。至于该刊的核心政治宗旨,其实还在上述的一句话中可以看到——“普罗文艺没落消声、民族主义文艺无可进展”。(左下图为张资平发表在《絜茜》上的残篇小说《十字架上》)

这句话可谓是“一言泄露天机”,《絜茜》既不倾向于“为政治代言”的左翼文学——普罗文艺,亦对“以民族主义为纲”的右翼文学——民族主义文艺没有兴趣,用他们的原话说,前者“没落消声”,后者“无可进展”。

话说到这份上了,若还说《絜茜》是为当局帮腔的“民族主义刊物”似乎有些过分,难道他们自己会自投罗网地走进“无可进展”的“民族主义文学”体系当中?

那么,从政治纲领上看,《絜茜》究竟是什么样的刊物呢?

请注意——

在邱钱牧的《中国民主党派史》中,有这样的一句话:

此外,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的地方组织也发行了《絜茜》、《飞瀑》、《低潮》等刊物,宣传反蒋。

三.两个《絜茜》月刊

本文的目的乃是澄清一些事实,并意图通过对《絜茜》的重读,审视并厘清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中国文坛一些关系,试图为现代文学关系史中某些问题“去蔽”。

据该刊征稿启事中说,《絜茜》月刊之前曾出版了四期半月刊,这个半月刊按道理至少应该是与《絜茜》月刊是同一个核心,即张资平——但是《絜茜》月刊的终刊号的“主编”却从张资平变成了丁丁,此问题后文再叙。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寻找失踪的民国杂志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寻找失踪的民国杂志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二章:“遗失的美好”(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