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序

译者序

不同国家的文化传统、风土人情一直都让我迷恋不已。可能因为学习语言的缘故,总觉得一门语言就像一扇门,打开了它,就可以进入到景色不同的世界中去。就像书中描述的宝石一样,英语也是源自欧洲的,然而,它的发展却早已突破了地域的限制。在翻译小说的过程中,我似乎和寻找宝石的人们一起神游了世界,有机会领略了不同地域的不同文化,从中世纪的法国,到英国,再到北欧,忽然又来到两河流域。底格里斯和幼发拉底是河流的名字,也是小说中两位主人公的名字,不为任何人停下脚步的宝石还曾来到过印度古城,最终在回归英国王室之后,又传奇般地来到日本。时空之旅交错于空间变换之间,这不禁让我们有些目不暇接。

也许我们一生所追求的不过就是一个过程,想得到的那件珍宝其实比不上我们自己为之追求的这段经历。小说中的凯瑟琳从迷恋上三位一体到为自己的爱情而放弃已经得到的珠宝,这本身就是对人生、对价值的最好证明。利维兄弟对财富、珍宝迥然不同的态度也决定了他们的不同命运。

书译完了,我开始思考作者用这样一个故事想向读者传递什么样的信息。虽然这个故事有点另类,但主题似乎是回归的:人性中的贪恋与欲望,当然还有爱情。作者除了在故事情节中向读者透露出人性的本质和欲望的力量以外,在为数不多的几处看似描述宝石的说明文字中,似乎也道出了小说的主题:

“……宝石的表层,钻石的皮肤,是钻石外壳覆盖着的一层爆炸性的元素。晶体里原子的排列是向外扩张的,就像是向外伸出的很多双手。这些手抓住所有它们能抓住的东西……”

这也许就是贪恋和欲望的本质吧!

“钻石带来的第二个嘲弄是:它本身就是个谎言。真实的东西在于氢,钻石就像磁铁一样从氢身上吸取暴力能量。它会激发出人类的深仇大恨,那是一种把宝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的思维状态。他们佩戴着的是既看不见又感觉不出来的死亡,钻石拥有者的生命会像一阵风一样短暂而脆弱。”

欲望就像是钻石,它拥有世界上最强的硬度,但是它的硬度却使它脆弱无比、丝毫没有弹性。当年迈的丹尼尔对着三位一体举起锤子,宝石带来的所有一切纷扰似乎在锤起锤落之间烟消云散。然而,没有勇气拿起锤子的人们,还在不停地追寻着这件已经消逝了的珍宝。欲望的烈火还在燃烧,这种对钻石的欲望,就像钻石本身一样,燃尽之后不留任何灰烬。凯瑟琳对三位一体的爱,曾经是如此的炙热,然而,在那个近乎与世隔绝的小岛上,她最终还是放弃了本已得到的这件珍宝。是欲望燃尽?还是爱情的力量,这要读者从自己的角度去判断了。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宝石谜情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外国文学 宝石谜情
上一章下一章

译者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