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

第一章鸦片战争

第一节战前的世界与中国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划时代的重大事变。中国近代历史就是以此为开端的。鸦片战争的爆绝非偶然,我们可以在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展、演变的“坐标”中找到它的必然点。所以,要了解鸦片战争,先需要考察一下它的历史背景,也就是战前世界和中国的社会历史概况。这样就不至于局限于就事论事的偏弊之中,而可从宏观历史的高度,从广阔的视野下认识这一事变生的历史必然性,明辨是非。

一、鸦片战争前的世界

1、资本主义迅展,殖民扩张空前加剧

世界历史进入近代的标志是17世纪4o年代开始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由此到在中国爆鸦片战争,整整经历了2oo年的时间。这期间,世界资本主义有了相当的展,已经形成了一个列强阵营。我们先分别看一下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概况:

英国。英国是世界资本主义的祥地。继17世纪4o年代最早爆资产阶级革命之后,18世纪又率先实现“工业革命”(从手工工场到大机器工厂的飞跃),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工业园。到鸦片战争前后这个时间,英国每年的煤产量达到3ooo多万吨(中国的煤产量1949年是32oo万吨);生铁产量达到14o万吨(中国的生铁产量1949年是25万吨,1952年是145万吨);机械纺纱业所用的棉花量达到5亿二千多万磅,约合24万吨(而中国1949年的棉花总产为44万吨);筑成铁路数千公里。当时英国已有2/3的劳动人口从事工业生产,有许多巨大的工业城市,都伦敦的人口展到二百几十万。从对外作战所必需的海军力量看,到1836年时,英国已拥有大小船舰5oo余艘。

法国。法国当时是仅次于英国的第二号资本主义强国。我们知道,18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是在资产阶级时代最大、最彻底的一次革命,它一扫法国先前的封建秩序,建立起资产阶级政权,工业生产也得以比较迅地展。不过,鸦片战争前夕,从工业的一些主要指标看,还远远落后于英国(具体数字略)。

美国。美国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它在法国大革命爆的前夕,即1775-1783年取得反对英国殖民主义革命战争的胜利,建立了美利坚合众国。从它建国到进入十九世纪中叶的时候(鸦片战争爆之时),仅短短的五、六十年的时间,虽说从有关一些主要指标的绝对数字看,美国不抵英国,甚至不抵法国,但美国资本主义的展度是迅猛可观的。特别是在19世纪初叶,美国利用欧洲混战(如拿破仑帝国与反法同盟诸国间)的机会,迅展商业,获取巨额利润。在18o5年,美国商人曾经掌握国际贸易的三分之一,由此可见美国善于把握时机进行竞争之一斑。

英、法、美当时在资本主义阵营中可以说是上数的三强。除此之外,应该注意到的还有德国和俄国。

德国从19世纪3o年代起资本主义工业也有较快地展,但直到5o年代德国还是一个四分五裂的国家,德意志联邦中包括普鲁士等三十多个独立国,各自为政,这样又使资本主义展受到严重阻碍(普鲁士统一为德意志帝国是六、七十年代的事)。

沙皇俄国是一个长期在封建农奴制统治下地国家。迟至19世纪3o年代。才开始工业革命。即使此后仍然受着封建农奴制地严重阻碍。直到19世纪前半期封建经济仍占统治地位。沙俄虽然在经济上比较落后。但当时是国际反动势力地主要堡垒。有“世界宪兵”之称。它不但疯狂破坏欧洲地革命运动。而且是最早侵略中国地国家之一。早在17世纪中叶地时候。它就把侵略活动推进到中国地黑龙江流域(著名地雅克萨战役、尼布楚条约即当时中国反抗沙俄侵略地事件或产物)。此后它一直觊觎对中国进行侵略。

总地看来。鸦片战争前夕。世界资本主义有了较大展。资本主义地展。一方面大大提高了生产力;另一方面也大大加剧了殖民掠夺。马克思指出:“掠夺是一切资产阶级地生存原则”。资本主义越展。国内地原料、市场等就越不能满足需要。就要不断扩大掠夺原料。倾销产品。正像《**宣言》中指出地那样。它们要用商品地重炮。轰倒一切古老地万里长城。因为英国最早成为达地资本主义国家。所以。当时它成为所谓“世界主人”。正如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序言》中所说地。当时英国是农业世界地伟大工业中心即工业地太阳。围绕它经常旋转着数量日益增加地生产谷物和棉花地行呈。英国作为霸主疯狂地掠夺和占领殖民地。到19世纪前期。它就已拥有2oo多万平方公里地殖民地领土。人口达一亿。掌握着世界霸权。所以列宁指出:“英国地特点是从十九世纪中叶起至少就具备了帝国主义地两大特征:(一)拥有极广大地殖民地;(二)拥有垄断利润(因为它在世界市场上占垄断地位)。”当然。其他列强国家也不甘落后。竞相进行殖民掠夺。关于世界殖民地地具体格局我们这里不能够全面。系统地讲。只着重看一下亚洲中国邻国当时地情况(引出下面内容)。

2、中国邻国多被殖民主义者染指。缓冲地带越来越少

我们知道。当时欧洲是资本义地大本营。北美也开始成为资主义地崛起地。非洲是被殖民掠夺地重灾区(特别是万恶地“黑奴贸易”已延续3个世纪)。但离中国较远。跟中国关系密切地是亚洲各国。特别是邻国。亚洲除去后来日本资本主义崛起。跻身列强之列。其他诸多国家都为殖民侵略地对象。中国是亚洲最大地国家。当然是殖民主义者觊觎地一块偌大地肥肉。但是正因为其大。啃起来不是那么容易。再则。地理环境条件。如离欧美比较遥远。有一些邻国地间隔屏蔽。也在一定时间里、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地染指(当然不是一点儿没有染指。后面要讲到)。但是随着世界资本主义地展和殖民掠夺竞争地加剧。空间距离已经不足以造成西方列强不可越地障碍。而中国地一些邻国。相继被殖民主义者染指。缓冲地带越来越少

中国地西南邻邦印度。早在16世纪时欧洲殖民主义势力就已侵入。不过相当长一段时间还没有成为某一个国家地稳固地殖民地。到了18世纪中叶。英国击败了竞争对手法国。取得控制印度地绝对优势。到19世纪中叶就正式把全印度纳于自己地殖民政权之下。成为其在远东扩张侵略地重要基地。中国在漫长地地段上与印度边界相连。这就造成了英国侵华地极有利条件。孟加拉是印度地重要鸦片产地。这里地生产地鸦片正是英国用作打开中国大门地特殊商品。这与鸦片战争地爆有直接联系。

除了印度之外。英国还控制了印度两翼地缅甸和尼泊尔、锡金、不丹。

中国的南邻越南,则成为法国的染指区。法国侵略越南也由来已久,早在17世纪中叶,就有法国的兵船闯入,到了19世纪初年,法国乘越南内部变乱之机,进一步加强侵略,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越南。以越南作为向北侵略中国的跳板,这是法国侵略者的最终目的(历史上形成了中国与越南的“宗藩关系”---解释:这是一种封建的邦变关系,决不同于宗主国与殖民地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之下中国只是对所谓“藩属”要求一种“名分”上的纳贡,而物质上的回报往往要比贡品还多。一般不干涉其内政,不拥有对这个国家的实际控制权)。

中国的东北邻邦朝鲜,中国与它也有着类似中越那样的“宗藩关系”。到鸦片战争前夕,朝鲜处于英、法等国竞相骚扰侵略的形势之下,当然地理上占据优势的日本和俄国也不断同时插手。它们的企图不仅仅是侵略朝鲜,更重要的是构筑起侵华的桥头堡。

从上述情况我们可以作出这样一个小结:到19世纪中叶,由于工业革命的广泛开展,世界资本主义处在更大规模的上升时期,欧美强国为了扩大商品商场,争夺原料产地,殖民侵略活动日益加紧。英国凭借其实力充当着侵略国的急先锋。而当时中国的一些邻近地区、邻近国家,已经或者正在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它们与中国之间的缓冲地带越来越少,地大物博久为殖民主义者所垂涎的中国面临着被打开门户的严峻形势。

二、战前的中国

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虽说已到了封建末世,新的社会因素渐多地进行了量的积累,在一度程度上呈现一种新旧交互渗透的过渡性状况。但是总的看来,社会的旧格局、旧面貌基本保持着,我们不妨从以下几方面来看。

1、资本主义萌芽有所增长,但封建制度没有改变。按照常规情况,资本主义的胚胎,是可以在封建社会的母体中孕育的。**同志曾指出:“中国封建社会内的商品经济的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缓地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尽管中国何时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学术界长期以来存在着争议,这里我们且不去深究,不过到鸦片战争前夕这个时候,在中国封建社会内部自然滋生的资本主义萌芽已有了较醒目的增长,这是没有问题的(具体情况略)。如果时间允许,也许能像**同志所说的将缓慢地展到资本主义社会。但是,世界形势已不允许中国在封闭状态中让其资本主义萌芽自行慢悠悠地生长了,即将由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打断中国社会的自我进程。而到这个时候,从中国自身的资本主义萌芽看,还远不足以使封建社会机制生质的改变,还是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君主**度构成封建国家的主要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从制度上说比西方资本主义整整落后了一个时代,这是决定双方国势强弱、社会条件优劣对比格局的根本点。

2、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依然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并且这种矛盾较前更严重激化,封建统治面临危机。

从18世纪下半叶开始,清王朝已经走上衰败的道路,政治黑暗,国防薄弱,财政拮据,国势日衰,到了19世纪以后,嘉庆、道光王朝更呈江河日下之势。这主要表现在:

1土地高度集中,贫富分化悬殊

我们知道,满洲贵族入关以后就对耕地进行大规模的暴力圈夺,以后,也不断地变着法地霸占土地,到了乾、嘉、道这几朝的时候,土地集中的情况是惊人的。例如,根据嘉庆年间的资料统计,仅皇庄数就达一千多处,占地面积35ooo多顷。皇帝显然是最大的地主。皇帝以下的大贵族、大官僚,当然他们也千方百计大量地倚势霸田,聚敛财物。例如,乾隆年间的权臣和珅,占有土地8o多万亩,此外当铺、银号、古玩店、洋货店遍布各地。后来他获罪财产被抄,计数1o9号,其中估价的26号即值二亿二千多万两,大致相当于当时五年的国库收入,其全部财产约值8亿两,合当时十七八年的国库收入。所以时有“和珅跌倒,嘉庆吃饱”之语(和珅,满洲正红旗人,乾隆帝死,嘉庆帝恨其专横,责令自杀,抄没家产)。道光年间的大学士、直隶总督琦善(这是鸦片战争当中要涉及的一个有名人物),占有土地256万余亩。与皇帝、贵族、官僚们形成鲜明对比的下层劳动人民的贫困、窘迫之况就不必细说,可想而知了。

2政权腐朽,军旅颓废

封建统治者的贪婪、残暴、寄生性、腐朽性与日俱增。乾嘉以来,清政府从中央到地方的高级官僚当中,多次揭露出惊人的贪污案件,这不过是因统治集团内部矛盾而揭出来的一小部分丑闻而已(如和珅案)。当时有人将清朝皇帝查办贪污案讽刺为“宰肥鸭”。贪污在清统治集团中成为不可遏制的一种流行病。结党营私,在当时统治集团中也形成恶劣的风气,如道光时奸相穆彰阿当国,号称“门生故吏遍于中外”,其私党朝内不消说,外放总督、巡抚,道员、知府等也很多,知府大多竟目不识丁,以刮地皮为能事。当时人们指斥清朝的官府、政局是“鹰鹯遍野,豺狼噬人”(据《新编》上第5页)。

至于当时清朝军队,人数上很可观,仅八旗、绿营正规军,就有**十万人,每年消耗饷银二千万两以上(占当时清朝年财政收入的将近一半)。但是都到了腐朽不堪的程度,军官吞饷肥私,花天酒地,甚至夜间不到营房,外宿娼妓。上行下效,士兵们也是终日游闲,聚赌玩乐。军备怎能不废弛?这样的军队平时骚扰,祸害人民为患不小,一旦有外患又何能应付?鸦片战争前夕,一个名叫郭实腊的外国传教士,在上海一带详细刺探驻扎这里的中**队的情况,包括武器装备、人员素质等各方面,得结论是:在西方军队的进攻面前这里中**队的抵抗不会过半小时。

3阶级矛盾激化,人民反抗不断

如1796年爆的白莲教大起义,涉及好几个省,绵延十来年。1713年的天理会起义,波及豫、鲁、冀等省,甚至皇宫遭到攻袭。天理教领林清率领一支两百多人的队伍,竟一举攻入了紫禁城(由宫内太监协助),当时嘉庆帝不在北京,皇次子旻宁慌忙拿起鸟枪指挥抵抗,清军闻讯赶来,才把起义镇压下去。至今隆宗门匾额还留着一支箭头。

在揭露社会时弊方面,一个叫龚自珍的人表现得很典型。龚自珍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物。在当时严酷的封建文化**之下,刑狱刀锯的威迫,再加功名利禄的引诱,许多士人除了读四书五经、做八股之外,什么知识也不求;为了追求升官财,什么廉耻也不顾。当时思想界处于一种相当麻木、压抑和沉闷的氛围中,但是龚自珍颇有“众人独醉我独醒”的势头。他长歌当哭,不遗余力地揭露和抨击时弊(当然,龚自珍的思想内容很丰富,这里不能系统地讲,只就其这一最突出的方面略言之)关于他的概况介绍教材第4页上有,这里不重复。他对时弊的揭露和批判教材上也作了概述。其中引用到他著名的两诗也不太难懂……

龚自珍对当时的封建衰世可谓揭露得淋漓尽致,他说当时是一个人心混混,朝廷无才相,兵营无才将,学校无才士、田野无才农,居宅无才工,工场无才匠、街市无才商,甚至连“才偷”和“才盗”都没有的衰落时代。他早晚号哭以求天下大治,并且提出“改革”“更法”的一些具体主张。他脍炙人口名句是“一祖之法无不弊,千夫之议无不靡”,但他所设计的改革内容局限性却很大,有的内容甚至很落后。总的看来,他揭露和批判弊政的勇气和**很足,但改革的设计不够,他思想的闪光点在于前者。尽管如此,他还当之无愧地算得上一个地主阶级改革派人物,而且是一个先路者。

3、清封建王朝,已与西方殖民主义者生关系,但尚保持着独立自主的地位。

鸦片战争以前,尽管清王朝保持比资本主义落后了一个时代的封建制度,尽管它已经相当地没落**,但是,它却是一个拥有主权的独立国家,还没有被外国控制,这和鸦片战争以后有根本不同。

当然,这不并等于说它与西方殖民主义者毫无关系。西方殖民主义势力,早在16世纪(时尚为明朝)就闯来中国活动。先是葡萄牙人,后来又有西班牙人和荷兰人。到了18世纪末年,英国就开始把手伸向中国。这时生了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事件。1793年,以马戛尔尼为的英国官方使团来到北京,名义上是“补贺”乾隆帝8o寿辰。事情很滑稽,乾隆帝8o寿辰本来是在179o年,事过三年英国又前来“补贺”,醉翁之意不在酒。使团到华后提出了开放宁波、舟山、天津等地为商埠,割让舟山附近的岛屿和广州附近的地方,减低税率等一系列侵略要求,乾隆帝颁布敕谕,逐条驳斥,使英国方面的企图落空。不过英使团此行窥测了中国的虚实,为它后来进一步采取行动作了准备。乾隆帝虽说杜绝了英国的无理要求,但对其侵略本性却无认识,甚至自欺欺人地把此事当作藩属天朝“朝贡”的事件加以张扬吹嘘,说什么“英国涉历重洋,远道祝嘏,具见凡有血气,莫不尊亲”(据《新编》上,页29)。马戛尔尼使团以后英国对华的多次侵扰事件,见教材第6页。

我们已经知道,鸦片战前,清朝就遭到西方殖民者的某些侵扰,就被迫同西方人生关系,在这种形势下,清王朝采取的是什么样的对外关系政策呢?那就是“闭关”政策。

1、“闭关”政策的起源和演变

我们知道,中国在长时期的封建社会里,有些王朝并不是闭关锁国,而是开放的。只是到了明、清某些时候,才实行了“闭关”政策,“闭关”政策。应该说肇端于明朝的“海禁”。明朝初年,朱元璋就立下了“不许寸板下海”的祖训,后来“海禁”一度松弛(郑和下西洋就生在明朝)。再后,为了防御倭寇的侵扰,又曾厉行“海禁”。清朝开国之初,并没有实行闭关政策,还布过鼓励海上贸易的上谕。从顺治十三年,(1656年)开始,皇帝连续布两道命令:一是“禁海令”,规定“片帆不得下海”,“片帆不得出洋”;另一道是“迁海令”,规定广东、福建、浙江、江苏等省沿海军民,一律内迁五十里。当时实行这些措施,目的主要是对付以郑成功为的反清势力(郑成功反对其父郑芝龙降清在广东南澳起兵从事抗清活动,1661年从厦门出至台湾,从荷兰人手里收复台湾),有言:“海上穷寇,内援既断,来无所掠,如婴儿断乳,立即饿毕矣!”这种彻底的闭关政策,清政府实行了将近三十年,平定了台湾等地反清势力后,清政府于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决定部分地开放海禁,实行对外贸易,起初是开四关贸易(广东之澳门,福建之漳州,浙江之宁波,江苏之云台山),到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只留广州一关而封闭其他三关。与之密切联系的就是“公行制度”。

何谓“公行制度”?这是在闭关政策之下清政府对外贸易的一种管制办法。粤海关虽有清廷和地方大员控制管理,但政府及海关不直接与外商生关系,一切事务都要通过“洋行”居间经办。后来各洋行之间为了避免过分竞争,就组成了一种行会性质的“公行”,“公行”里的洋行通称“十三行”。大家要注意,“十三行”只是一种习惯性叫法,并非洋行的固定数目,或多或少,恰好十三家者只有1813、1837两年。公行听承担的主要任务的:承销外商的进口货物,并为之购出口货物;划定出口货物的价格;经手交纳进出口货物的海关税;照管外商的生活,并监督其行动;居间传达清政府对外商的指令及外商向清官方的提出的意见、禀贴,具体经办清政府的对外商的一切联系事宜。可见,公行既是中外商人联系的中介,又是清政府与外商联系的中介。它既具有商业的职能,又具有政治、外交的职能。

除了这种“公行制度”,另外还辅以若干限制外商的规定,如:外商到广州,须住在为之特别建造的夷馆,不得任意外出闲逛,也不许中国民人接触夷馆;禁止外商在广州过冬(1831年宣布撤消);不准外国妇女来广州夷馆居住等等。

由上述可知,闭关政策是明、清某些时候实行过的一种政策,它既有前后联系、一脉相承的一面,又有在不同的时候,实施的背景、目的、具体内容、办法各不相同的一面,所以应作具体分析、我们这里要着重了解的也可以说特指的,是乾隆以后的闭关政策,也就是限广州一口通商时期的这种政策。以下我们对闭关政策的分析、评论即限于此。

2、如何看待和评价清朝的闭关政策

我们试从清政府实行这一政策的主观动机和客观社会效果方面统一看来。

清政府为什么要实行这种政策?有的论者忽视主观因素,或认为这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所决定,或认为这是受历史传统的制约,**的封建统治者一贯自高自大,盲目虚骄。这类因素是应该注意到,但是也不能强调过头。试想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自然经济没有改变,**体制没有改变,但事实上并非在这种社会形态下所有王朝所有的皇帝都一概实施这种政策。我们应该正视决策者具有的选择性。就清朝而言,如果说乾隆朝以前的闭关政策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是为防范国内反清势力,那么以后,随着郑氏反清势力的消失,所实行的闭关政策,就主要是为了防范越来越多的外商和海盗的侵扰,企图以这一政策造成限制西方人涌入中国的屏蔽,以保障自己的宁静和安全。当然,也仍兼有某种“制内”因素,但已非主导方面。当然,就其动机本身而言,不无可取之处。但是,其想法是昧于形势,不切实际的,也就是说主观与客观是脱节的。清统治者把闭关政策当作拿手的武器来使用,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这样一种心理:中国天朝上国,地大物博,无所不有,无须依靠外国,但西方国家离不开中国,甚至认为西方人一日无茶则病,数日无茶则死,我们采取闭关政策,还不足以制你死命吗?当时面对西方不之客,清统治者感觉到恐惧和所受威胁,但只是用阿Q式的妙法来安慰和欺骗自己。无异于一个人舞纸剑而自诩英雄,典型地反映了当时封建统治者的虚骄。这样,其客观效果如何就不言而喻了。

从客观社会效果上看。如果从暂时的、局部的范围看,闭关政策也的确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外国人。但是从长远、从全局来看,这一政策,没有也不可能起到抵制殖民侵略的积极作用,反而限制了中国自己,到头来是作茧自缚了。在当时的世界形势下,像中国这样一个封建国家消极被动地闭关锁国,是最终不能挡住外国侵略的,它可以依靠船坚炮利破门而入。锁闭了的,是中国人自己的目光和思想[以至于明清长时期里,士人们连葡萄牙、西班牙、法国都分不清,统以“佛郎机”称之,说“佛郎机”(指葡萄牙)近满刺加(马六甲),其谬何止万里!]束缚了的,是中国人自己的手脚。阻碍了的,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和科学文化的展。实行闭关政策的结果,便利中国愈被动、落伍。所以从根本上说这是一项消极的、落后的、错误的政策。

不过,也应该看到,不管闭关政策的弊端多大,但这一政策能够实行,这毕竟是清朝当时尚保持独立自主地位的表现。鸦片战争后,国门的闭开就由不得清朝统治者自己作主了。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大明帝国之再度崛起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大明帝国之再度崛起
上一章下一章

中国近代史

%